阅读历史 |

第130章 给刘备讨个官职:左将军领扬州牧(1 / 3)

加入书签

第一天的接风宴上,诸葛亮应对如流,把整个节奏控场得非常得体。既让袁绍如沐春风,也没明显得罪袁绍的任何谋士。

虽然也没谈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,但诸葛亮丝毫不急。人多嘴杂的场合本就谈不出结果,后面单独召对的机会才是关键。

这跟历史上诸葛亮出使东吴的情况截然不同——历史上张昭之流都是投降派,原本就得罪了孙权,跟他意见不对付。所以得罪张昭与否,不影响孙权的态度。

现在袁绍阵营还在蒸蒸日上,绝大多数袁绍的谋士,都还未表现出被袁绍疏远、不受信任的趋势。这种情况下,扫了任何一个谋士的面子,都是在给后续的任务增添阻力。

口才再好的人,也不能为喷而喷,喷必须是为任务服务的。

此后两三天,诸葛亮出席了不少谋士小团体活动,基本上秉承了见人说人话、见鬼说鬼话的节奏。但是也守住了底线,在不突破人话道德底线的前提下,尽量让鬼也有代入感。

这样才不留后患,以免将来不同道的鬼偶然对质,发现你原来是个“啊对对对”先生。

其中运用之妙,不足为外人道也。

……

时间很快来到十月二十二,这已是诸葛亮抵达邺城后的第四天。

就算袁绍对刘备的外交诉求再不上心,到了这时候,闲扯也应该结束了,是时候聊聊正事了。

所以袁绍当天一早,就再次在大将军幕府召见了诸葛亮。只是这次参与的谋士非常少,只有沮授和郭图。另外,还让长子袁谭旁听,但袁绍提前关照过,不许袁谭发言。

让沮授参加,自然是因为沮授如今是袁军中地位最高的谋士,甚至还有监督诸军的权力。而郭图则是因为擅讨袁绍喜欢,袁绍觉得他口风严。

至于袁绍帐下还有三個地位较高的谋士,荀谌是因为荀家在袁曹两边下注,袁绍担心那些涉及曹操的议题荀谌不能公允处置,故意没通知他。

而许攸也是同样的情况,他也是同时跟袁曹关系不错,让他自觉避嫌了。最后的田丰纯粹是因为嘴太臭,除了开大会以外,私下场合袁绍不想带他。

因为前几天的铺垫,袁绍已经清楚刘备希望他帮什么忙了。但有些话他还得问问清楚,比如这么做,究竟是不是能确保袁家在这事儿中的利益最大化,有没有对袁家更有利的选择。

所以袁绍倒也很干脆,一上来就主动求教:

“玄德贤弟请我对孟德施压,以促成曹吕调停,好让他们双方都暗中承我的情,此意我已尽知。不过朝廷决策,外藩还是不宜干预,我久不问许都事务,也不知是否有酷吏肆意妄为,有些表态,尚需斟酌。”

袁绍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不说不帮忙,只先留退路,如果不帮忙的话,那也是因为他尊重朝廷的决定。而如果真帮忙了,自然是因为利益足够大。

诸葛亮闻言,心中暗忖:估计一会儿肯定会让沮授开口当这个小人,具体推敲好处细节。

不过现在沮授还未开口,诸葛亮也只能先以不变应万变,把干涉的主要好处再跟袁绍强调描绘一下:

“大将军明鉴,为杨太尉案调停,首先可让曹、吕两家皆承你情,此其一也。

而一旦曹操答应了调停的条件,严惩了许都的‘酷吏’,未来曹操就不能再以袁术谋逆一案为由大肆株连,此案等于是彻底到此为止了。

或许杨太尉本人不用大将军的救援,也能渡过此难,但袁家门生故吏盘根错节,若不将此事彻底做个了断、就此定论,将来隐患恐怕如原上枯草,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此其二也。”

诸葛亮说到这里稍微停顿了一下,语气也略微有些生涩。主要是他说到顺口处,不由把他此番启程前,大哥跟他预演排练时说过的话给“借鉴引用”了。

在广陵的时候,诸葛瑾谈起杨彪案若不能以许都朝廷认错反省的方式收场,那将来只要曹操想,他就还能翻旧账,或者至少犯旧账所需付出的失信成本很低,不至于动摇曹操在天下人心中的信用。

当时诸葛亮就觉得大哥说的“野火烧不尽、春风吹又生”很传神。

袁绍等人听到这里,果然也都眼神微微一亮,显然觉得诸葛长史谈吐精妙。

诸葛亮便趁热打铁,继续分析:“此外,曹操答应接受调停、并且严惩酷吏,肯定会让曹操麾下之人离心离德,尤其是那些贪慕荣华富贵、官位利禄的佞幸小人,以后谁还真心为曹操卖命?

他们肯定会担心一旦帮曹操做了脏事,将来曹操要洗脱自身时,会不会毫不犹豫将他们抛弃?一旦将来曹操有非分之心,而大将军需要拨乱反正,这些动摇之人,便会如水之归下,向大将军示好……此其三也,有此三利,何不早行?”

袁绍微微点头,诸葛亮说的三点对他的好处,都是真的,袁绍分得清好歹。

他只是还不能确认,自己的利益是否最大化了,是不是还能要更多。以及刘备从此事中得到的好处,会不会比他还大。

不过这些话肯定不能袁绍亲口问,所以很快旁边的沮授就开口了——当然,也就这种私下里几个人的场合,沮授才开这个口,要是大庭广众,所有谋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