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1章 精确控温,尽在掌握(1 / 3)

加入书签

诸葛瑾看着妹妹的忸怩之态,心中哪里还会不明白?

不过妹妹不愿意明说,他也不想这时候提,就暂时和稀泥混过去好了。

毕竟“执行完任务就回来结婚”这种弗莱格,是被诸葛瑾深恶痛绝的。哪怕不发生在自己身上,而是身边人,他也觉得不吉利。

赵云马上要护送阿亮北上执行任务,至少三个月才能回来,现在不适合把话挑明。

此后数日,诸葛瑾也渐渐重新适应了给人当参谋的节奏。而不再是自己独当一面、处理一郡民政军务。

张飞那边攻打袁术治下堂邑、滁县的具体计划,细节注意事项,诸葛瑾也都抽时间想清楚了,也跟刘备一起,交代了张飞该怎么做。

诸葛亮也参与了谋划,还按照大哥的思路,帮着完善了一些细节,算是查漏补缺。

张飞领悟之后,自信满满地自去筹备人马战船,估计几天后就可以动手。

另一边,刘备跟诸葛瑾商量好的两路使团,也做好了全部准备,即将启程。

诸葛亮、孙乾和赵云去河北那一路,启程还会稍微早一点,因为要坐海船北上,路途也远比去许都遥远,汉朝的海船航行也比后世慢不少,至少一个月后才能见到袁绍。

相比之下,孙邵和简雍去许都,就可以晚点走,路上也不用急,否则到得太早,还要在许都住很久,才能等到袁绍那边的曲线施压。

……

三方事宜全部准备停当,这天已经是九月十二。

诸葛亮马上就要启程,诸葛瑾当然也要跟临走前的二弟最后交代一些注意事项,以及一些刘备要求以外的小任务——

刘备可不是穿越者,不知道河北如今有哪些还没被袁绍发掘、但后世却能成为名臣的人才。

但诸葛瑾知道一些,所以这些话只能是他私下交代二弟,让诸葛亮适逢其会时拉些人回来,但也不强求。

诸葛瑾也很清楚,袁绍海内人望,如今声威正盛,那些已经在袁绍手下得到荣华富贵的人,是不可能挖得动的。

刘备能挖的,只能是袁绍没发现,或者看不上的人,这些人没资格挑挑拣拣。

就好比刘备能挖到胡质、蒋济,还不是因为他们在袁术手下不得志,只是最基层不受待见的小吏。

可惜,诸葛瑾的脑子也不是电脑。眼下这个时间点、河北还有哪些不受重用的人才,他也不记得太多,暂时只想到两個人:

后世在魏国做到三公的徐邈,还有历史上官渡之战前、刘备去河北时投刘的陈震。

徐邈之所以出名,是因为此人在《三国志上成了证明“曹操唯才是举、任用寒士”的样板案例,史书特地强调他出身蓟县,早年在袁绍治下混到二十五岁都没机会出仕。等曹操灭了袁绍,就发掘到了此人。

至于陈震嘛,那是中学语文课本注释上的人物,《出师表里有一句“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”,注释里说“尚书”就是陈震。

诸葛瑾有时候也想,这一世刘备不会再去投袁绍,要是导致那些历史上他去河北期间挖到的忠臣不能再相得,也是一个遗憾。让诸葛亮去挖他自己《出师表里推荐的人,也算是一种对历史的补偿吧。

除了这两人,诸葛瑾也记不得河北还有什么尚未发掘的寒士了。

不过刘备倒是关照诸葛亮注意几个人,有他恩师卢植的儿子卢毓,还有刘备年轻时的朋友牵招。所以暂时的挖角名单也就这四人。

这不算什么正式任务,只能说是完成出使后,有机会顺手为之,没机会也就算了。

……

交代完挖人方面的事宜后,临走前诸葛瑾又交代了最后一件额外的差事,是关于后续河北形势的长远布局。

因为涉及到太多天马行空的长期推演,诸葛瑾也不可能跟其他任何人提起,只有诸葛亮的智商能理解。

开始这个话题前,诸葛瑾先语重心长地启发道:“阿亮,你以为,袁术、吕布将来彻底败亡后,北方争天下的局势会是怎样的。”

这只是基础引导的入门级问题,以诸葛亮的智商自然是想都不想、应声而答:“自然是袁曹双雄争霸了,袁曹眼下虽然和睦,但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各自有非对付不可的敌人。

听说公孙瓒已经放弃了幽州大部,选择在易京楼积谷死守,虽然还能拖延时日,可从他摆出这个姿态之后,他的败亡就注定了。袁绍彻底消灭公孙瓒后,再平定并州张燕,便会面临无处扩张的问题,到时必然南下与曹操有一战。”

诸葛瑾满意地点点头,继续给二弟上强度:“那你觉得,届时袁曹谁能获胜?我们且先假设,在袁术、吕布覆灭的过程中,曹操势强力大、又有天子在手,能得其中大部分好处,而我军只能得小部分好处。

整合袁术、吕布七成遗产的曹操,和完全吞并公孙瓒、张燕后的袁绍,孰强孰弱?”

这个问题让诸葛亮稍微想了想,然后才回答:“若论明面上的实力,自然是拥有青冀幽并的袁绍强大得多。

毕竟袁术、吕布皆不事生产,横征暴敛,哪怕曹操将来夺取豫州全境、徐州大部,也必民生凋敝,三五年内提供不了多少兵马钱粮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